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Web2.0只能嫁入豪門做細姨?

Yahoo!奇摩7億併購無名小站後 Web2.0只能嫁入豪門做細姨?

更新日期: 2007-01-08 記者:作者∣楊方儒 攝影∣蘇義傑
泡沫股災後,Web2.0成了網路產業炙手可熱的新題材。
但問題來了,這些熱門Web 2.0網站,都不真正「賺錢」,還在找獲利模式。

2006年底,無名小站終於答應委身Yahoo!奇摩,登上台灣網路業頭號新聞。
Yahoo!奇摩是台灣流量最大的網站,無名則排名老二,是台灣最成功的Web2.0網站。這樁7億新台幣、換算每股成交價高達223元的購併案,再次證實Web2.0網站的最佳「出路」,就是把自己賣掉。
不到三個月前,全球首大影音部落格YouTube賣給Google的成交價,相當於一棟台北101。更早之前,世界第一的社群網站MySpace,則被傳統媒體大亨梅鐸(R. Murdoch)以5.8億美元購併。
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更指證歷歷:美國首大的學生社交網站、每月超過700萬人次流量的Facebook從10億美元價碼,拉抬到16億美元天價,準備要進Yahoo!大門。
嫁入有錢有勢的豪門,難道是Web2.0網站的宿命?

泡沫再現?出賣自己最保險


事實上,在2000年網路泡沫後,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網路產業,終於找到Web2.0這個新題材,再度成為眾人注目焦點。
2004年,美國資訊趨勢大師歐萊禮(Tim O’’Reilly)首度提出Web2.0概念,定義是:在網路上,社群共同參與創作,是雙向的,不再是單向的傳播。
部落格(blog)的崛起,成為Web2.0時代最明顯的特徵。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部落格,為自己發聲。現在每一天全世界新增10萬個部落格,平均每1.15秒,就會多出一個「新格」。
不過,部落格雖然熱騰騰,卻不一定與商機劃上等號。包括YouTube在內的部落格平台,空有流量,卻沒有好的營運、獲利模式,最直接出路就是拱手讓人買走。
「現在大家都瘋Web2.0,換句話說,可能也會是Bubble2.0(泡沫2.0),」台灣軟體業老將、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直言不諱。
Web2.0正熱,杜紫宸怎麼猛澆冷水?
幾乎不需要資本,Web2.0網站的創始者,個個都是重度網路使用者,自己有某種需要,決定去實踐;之後,隨著介面功能可親、流量成長迅速,公司化、商業化成了必經之路。
然而,不論是無名小站簡志宇、還是YouTube陳士駿,年輕,是他們共同特點;不太會做生意、經營歷練不足,卻也是擺脫不了的標籤。
「他們創辦網站的出發點都很簡單,但是也料想不到會成就這麼大的規模,」矽谷橡子園合夥人林富元分析,現在檯面上的Web2.0成功案例,已經是少數中的極少數,卻都還找不著經營模式,更大比例的失敗者,就不可勝數了。


這一年多來,Web 2.0的併購潮更是件數與金額屢創新高。
2005年3月,全美最大照片分享網站Flickr以3000萬美元賣給雅虎,18個月後,YouTube賣給Google達到16.5億美元,兩者金額差距達82.5倍。
傳統媒體對於Web2.0興趣也愈來愈高。環球影業以6億美元買下女性社群網站iVillage,新聞集團納入MySpace、MTV頻道買進視訊網站iFilm,也都成為頭條新聞。(見頁270表)
大象與跳蚤一拍即合,更同時造就愈來愈多的、20幾歲的億萬富豪。
事實上,有「天使」之稱的創投業,早就看好Web2.0題材,居間撮合這一樁樁天價購併案。
剛結束的2006年,美國創投金額預估可達可達250億美元,是2001年以來最高紀錄。創投熱門的投資標的就是以替代能源與Web2.0為兩大新興產業,成長率分別達2倍與41%。
為Google與YouTube牽上紅線的紅杉創投,據瞭解,就是這樁購併案中最大的贏家,所得比YouTube兩位創辦人加總還多上數倍。
至於賣出無名小站的最大受益人,則是七年級團隊口中的「賈伯伯」。
持有49%股權的股市聞人賈文中,是無名的另類天使,並一直主導雙方談判過程,在最終7億成交金額中,他個人名下進帳超過3億。


即將成熟?夠專業就能自主


然而,過去兩、三年來一直被認為不可能獲利的部落格,或許正要陸續冒出獲利案例。
美國《Business2.0》就曾大篇幅報導一個小部落格卻賺大錢的故事。故事主角是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他曾經在矽谷當過律師、也當過科技創業家。
2005年,成立TechCrunch部落格,專門寫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與評論,由於他人脈廣,常有內幕消息,總計有150萬網友,會定期瀏覽TechCrunch。
「我曾被Google告過!」亞靈頓自述;因為早在Google發表「Google Calendar」行事曆前,他就獨家公布了功能與模樣,造成Google律師上門興訟。
TechCrunch每天訪客數超過4萬、網頁瀏覽量超過6萬次,加上網友都是高科技人、甚至有10%網友年薪超過25萬美元,於是,亞靈頓心想:為什麼不放些廣告上去。
過去美國大型公司,從來不會考慮下部落格廣告,但TechCrunch就擁有英特爾、蘋果電腦、成衣商Banana Republic等捧錢上門的廣告主,每月進帳初估可達6萬美元。
除 了TechCrunch,包括提供新鮮事物的Boing Boing、奇聞軼事的fark.com、八卦部落格Gawker、還有介紹科技新品的Gizdomo,今年廣告收入進帳在數十萬到數百萬美元不等,值得 注意的是:它們都是如同亞靈頓的TechCrunch的一人網站,營運成本幾乎是零。
雖然亞靈頓不直接承認,但TechCrunch每年可達新台幣2500萬的業績、加上最近推出高科技人力仲介服務也大受歡迎,據說已經有創投捧著500萬美元上門,但為了堅持編輯自主性,他說不賣就是不賣。
不過,陳士駿的創業伙伴、YouTube執行長赫利(Chad Hurly)2006年中也曾對外信誓旦旦地說,「我們會獨立經營下去」。
YouTube傲骨言論不到一季就宣布破滅。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無名小站也曾多次對外否認決定出售。
看來,Web2.0玩家們,還是很難拒絕支票與股票的誘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