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日游泳機器人 未來完美救生員




(中央社台北31日電)如果日本突然在下屆奧運橫掃所有游泳金牌,我們可以建議主辦單位突擊檢查,確保參賽者都是人類嗎?因為日本研究團隊已打造出游泳機器人,寄望未來能成為完美救生員。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創造出的這種機器人,已經學會仰式,除了在少數情況下這種機器人會出槌,開始試著游自由式。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副教授中島求(Motomu Nakashima)領導的研究團隊,希望「游泳機器人」(Swumanoid)最終能充當機器救生員,在岸邊巡邏並幫助遇難的泳客。
除了救人的雄心外,游泳機器人在協助游泳研究上也很有幫助。
很難在水中為泳者固定住動作感應器,泳者也很難完美的一再重覆同樣動作。
不過,除了暇疵外,游泳機器人可以把這件事做得很好,協助研究人員測量各種不同因素,像是在水中推動泳者所需的力量。
研究團隊使用3D掃描器創造游泳機器人,完整繪製出人類泳者的體型。這些測量是用來打造機器人,有20個電腦控制的防水馬達,可讓機器人執行游泳動作。
這種機器人目前可以游仰式與自由式,不過,在游蛙式前,必須先換一雙新的腿。
不過,以每秒6公尺的速度,游泳機器人的速度是最快人類世界紀錄的將近3倍快。
報導稱,依照這樣的科技進展,還是要建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s Committe)考慮在2016年進行機器人檢查。(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法院文件透露:蘋果美國iPad利潤其實頗低 約iPhone的一半



蘋果三星開庭文件指出,蘋果美國銷售iPad毛利率幾乎是iPhone的一半。
外電周四(26日)報導,根據一份法庭文件,蘋果 (Apple Inc.)(AAPL-US) 在美國銷售 iPhone 的獲利,由 2010 年 4 月至今(2012)年 3 月底期間,高達 49-58%,但相對比較下 iPad 毛利率卻低得令人驚訝。
此消息於周四,由蘋果的專家證人(expert witness)公開,摘錄於公司和三星電子 (Samsung Electronics Co.)(005930-KR) 專利糾紛的法律文件。
蘋果代表對此婉拒發表意見。
文件內容顯示,在上述期間之內,蘋果美國 iPad 銷售毛利率僅有 23-32%,但依然為公司帶來超過 130 億美元的營收。蘋果原本並不會公開單一產品的獲利利潤報告。
同一時間 iPhone 的美國銷售,則為公司賺進 330 億美元以上營收。
蘋果和三星在世界各地發動專利戰爭,指責對方侵犯權益,互相爭奪行動設備市場霸主地位。
下周一加州聯邦法院將展開審理,蘋果要求約 25.3 億美元的專利損害賠償,外加對三星部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永久禁令。

慘賠142億 微軟步諾基亞後塵?



微軟(Microsoft),挺過了金融海嘯,卻在今年第二季虧損約台幣142億元,交出了上市26年以來,第一次單季虧損的成績單。主要原因是,微軟把2007年買下的網路廣告公司aQuantive造成的台幣1800億元虧損,一次註銷。

表面看起來,這只是一次投資錯誤造成的虧損,但這個數字提醒所有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微軟,在網路產業幾乎毫無進展。近十年,微軟的創新幾乎無一成功,光是iPhone手機為蘋果帶進的營收,就超過微軟所有產品營收總和。

微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事實上,微軟比蘋果早8年推出平板電腦,也比Google早5年推出智慧型手機服務,其他如電子書閱讀器、搜尋引擎、車用電腦、智慧電視、網路影片服務和社群網站,總共推出8項「重要」創新,但最後都沒收成。

沒辦法把這些創新落實,真正的問題,是微軟的管理「過了頭」!一位台灣微軟前員工觀察,「微軟是一家非常重視數字導向的公司。」

這曾是微軟勝出的關鍵。

以做市場行銷為例,大市場一年甚至調查4次,小市場一年調查2次,小到一個業務員讓客戶滿意度降低,問卷都能查得出來。

連台灣微軟總經理,一個人就要扛27個績效指標,光是每季去總部報告的營運數字,就厚達22頁。

這是微軟從寶僑(P&G)學來的,創辦人比爾.蓋茲認為,要保持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清事實,數字,就是了解事實最直接的工具。

這是微軟當年打贏文書處理軟體WordPerfect等對手產品的法寶,有一次微軟內部開會,比爾.蓋茲細看市占率細項數字,發現微軟在某一小塊玩家中的市占率仍輸給WordPerfect,比爾.蓋茲問:「如果真正的玩家不用,我們怎麼能算是真正的市場領導者?」接下來一小時,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最後微軟調整功能,再攻下一城。

但數字至上的邏輯,也被微軟拿來對待新創事業。

在嚴謹的數字管理下,「績效獎勵也可能變成績效懲罰,」因此,微軟的員工即使明知手上的計畫,確實可能是明日之星,也不會冒險。

在微軟,人們不敢犯錯。微軟前軟體工程師布賴恩.科迪說,「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好工程師並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必須思考如何被計畫經理們重視。」

微軟重視數字可以被理解。這是一個有9萬名員工,雇用全世界最多軟體工程師的公司,自然需要數字管理,才不會失序。

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觀察,微軟跟諾基亞(Nokia)陷入類似陷阱:跳不出自己管理能力建起的高牆,太過精打細算,最後被市場牽著走。

當年,微軟成功其實是靠著願意替消費者冒險——推出革命性的作業系統,讓PC因此平價化。微軟仍有機會改變,只要它想清楚,是努力的「感受」消費者的變化而改變?還是力拚提升「KPI」與財務報表?兩條路的抉擇,是成敗的轉捩點,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