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HTML 5定稿了?背後還是那場鬧劇

HTML 5定稿了?背後還是那場鬧劇

HTML 5定稿了?背後還是那場鬧劇
HTML 5 雖然只是一個技術標準,但是眼下更多承載著顛覆蘋果與穀歌移動生態的理想。我並不想單純從技術角度談論HTML5 的現實處境,因為技術從來不會成為發展的絕對瓶頸,尤其是HTML 5 本身就不存在任何重大的技術難題。反而“商業”成了HTML 5 發展無法逾越的鴻溝。只可惜“商業”從來都摻雜大量的投機成分,當然也有商業政治的成分。

HTML5所謂的“標准定稿”在我看來只是一場公眾秀。HTML 5標準自始至終就不是W3C組織一家的自留地,更不是唯一的代言人。原本W3C組織對外宣傳“要到2022年才會完成HTML 5正式標準的頒布”,現在為何又如此匆忙的定稿?這種定稿真的會對移動開發產生多大影響?
最糾結的10%
真正一直關心HTML 5 的人會記得2012 年7 月的一個重大新聞,HTML5 的兩個標準組織W3C 和WHATWG 因為“理念不合”決定分道揚鑣,這被看成一場IT 界的商業政治事件。二者的根本理念差異是WHATWG 認為HTML 5 應該成為一個動態的標準既Living Standard,而W3C 則認為應該形成一個固定的標準。導致這場事件升級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理念”這麼簡單,而是二者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背後的推手。WHATWG 向W3C 叫板的底氣,正是來自Mozilla、蘋果和Opera 的支持。W3C 則選擇了微軟。

HTML5 標準本身涉及的技術並無任何障礙,但是之前遲遲無法定案的原因則是錯綜複雜,緩慢的進度除了再一次證明這些組織是超級低效機構之外,所謂的利益和政治博弈才是直接導致了進度緩慢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截止2013 年90% 以上的HTML 5 的標準早已完成,剩下的部分恰恰是各大利益集團博弈的重點,此次W3C 代為發聲,明顯生米煮成熟飯的意味,這真的會奏效麼?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因為各大金主不會因為一場PR 活動就放棄自己的利益。
HTML 5定稿了?背後還是那場鬧劇
那麼對開發者和技術用戶而言,W3C 所謂的標准定案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否可以從中獲益?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一“進步”?

這一切還要從W3C 與WHATWG 的分歧開始,動態標準還是固定的標準更適合開發者?我想,答案或許是WHATWG 的Living Standard!因為沒有動態的標準,就不會有HTML 5 的未來。未來HTML5 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核心問題並不是標準哪天定稿亦或是瀏覽器性能不足,關鍵在於兩點,一是持續改進,二是生態。
龜速迭代
如果沒有一個持續改進的標準和為此而不斷努力的組織,HTML 5 就只能把顛覆App 生態當成一句口號,永遠充當配角。因為生態革新速度要遠大於開發者的行動速度。

IT world 已經完全不是10 年前的樣子,Cloud/Client“雲與端”快速蠶食著傳統B/S 架構(瀏覽器到服務器)的空間。端不特指“手機端”而是更廣泛的包含“pad 端”“PC 端”甚至“手錶端”“汽車端”“家電端”等等。而相比PC 時代,更多端的出現,代表著更多的硬件組合以及更多業務場景和功能。我們一直詬病W3C 等標準組織行動緩慢,這次標準的公佈很明顯沒有解決任何“雲與端”複雜性的解決方案。我們設想一下:

場景A:以iphone 的touchID 為代筆的生物識別功能在各種端上興起,繼而產生了大量新的API,甚至可能今後帶有硬解的虹膜識別、聲紋識別等終端能力,在一個固定的HTML5 標準下如何解決?HTML5 附帶的device API 甚至只涵蓋了feature phone 時代的基礎通訊錄、攝像頭等功能,今天出現的touchID 均無法有效調動,更何況2、3 年後我們無法認知的新功能的標準配套實現。這種情況下不發展的HTML 5 標準代表著“弱功能”

場景B:智能硬件的發展對藍牙和wifi 使用以及驅動的需求迅猛增長,而HTML 5 配套的對藍牙3.0 驅動的支持標準何在?可以遵照標準的HTML 5 亦或是配套的標準以及協議在瀏覽器內連接大部分的智能硬件麼?答案當然也是全然否定的。這種未來最常見的常見之一都無法實現,那些大談HTML 5 將會取代APP 的人恐怕又會說“這些不是HTML 5 擅長的,這種舉例毫無疑義”。那請問HTML 5 擅長的只是排版佈局和閱讀類亦或者一些低價遊戲的APP 麼?更不要說對於NFC 等很快可能成為終端標配的系統新能力,所以定稿後不發展的HTML 5 標準代表著“弱擴展”

其實,這一切基於HTML 5 的論點並非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簡單來說所謂的HTML 5 定稿只是鬧劇和PR,如果真正期盼HTML 5 挑戰App 生態,一定要出現一個不停發展的動態標準,才能夠具備上場參賽的基礎。只是這倚重的是標準背後的“推手”和“金主”,那些想打造自己生態王國的大玩家。作為WHATWG 的重要支柱,蘋果公司一直在低調中快速發展著自身的Web App 技術,到今天為止,在iOS 中已經有比Android 和其他操作系統更成熟和完美的圍繞HTML 5 和Web App 的支持,只是遺憾的是蘋果公司只是把HTML 5 當成技術,而沒有為打造HTML 5 的生態做出任何其他的努力。
推不動的生態
2013 年是HTML 5 最低調的一年,因為在此前一年,眾多打擊接踵而至,除了用戶對HTML 5 普遍負面的反饋之外,最嚴重的一次事件就是Facebook 的徹底反水!
扎克伯格:我們過去最大的錯誤就是在HTML 5 上面賭太大!扎克伯格:我們過去最大的錯誤就是在HTML 5 上面賭太大!
曾幾何時,面對HTML5 扎克伯格野心勃勃的推動著“複製Facebook 在PC 端生態和霸權計劃”。眾所周知,蘋果的生態系統是相當封閉的,Android 雖然開放但是也全面複製著蘋果的玩法iOS->Developer->APP->Appstore->User。所以Facebook 全面推進HTML 5,妄圖跳開移動操作系統的掌控,擁抱HTML5 和www 的開放流量體系。

但是即便是Facebook 如此重量級的玩家,最後也認栽了。無獨有偶,Linkedin 作為又一風向標,在2013 年也同樣放棄了HTML 5 重新擁抱APP。到今天,難道短短的一年多,世界就發生了徹底的改變,HTML 5 又重新具備了王者的氣質?當然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各個IT 王國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時間。

根據Flurry 的報告,相比去年,2014 年用戶在移動端的使用APP 的份額進一步上升突破80%,而手機網站的使用情況進一步被擠壓。這說明用戶市場沒有將APP 升級和下載當成多大的困難(至少沒你想像的那麼困難),並且隨著App store 更加人性和智能化的幫助用戶在wifi 環境下自動升級等機制的普及,APP 在使用上對用戶來說門檻越來越低,反而基於HTML5 的Web App 的使用和獲取倒是成了用戶的障礙。手機瀏覽器的用戶留存和使用情況越來越不樂觀,這個最重要的HTML 5 的載體正在失去活力,反而大家寄望於超級APP,微信在中國眼下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當然想基於超級APP 的形式打造自身閉環生態的廠商不止Facebook 一家,反觀國內試水的大公司也很多,但均以鳴金收兵結尾。從UC 的web app 商店到百度的輕應用,構建基於移動web 流量的生態系統無一成功。目前造成這種局面原因眾多,例如瀏覽器性能不足、HTML 5 標準未定稿、無有效的web app 發行渠道等等,但是正如我3 年前說的,最核心的問題是移動開放流量體系和原生生態系統的對抗。

目前用戶從App store去搜索和下載app,在桌面存留app入口點擊使用,這已經成了iOS與Android生態系統下的固定模式。反而讓用戶進入超級APP,再通過搜索或連接的方式進入一個第三方web app,無論是從操作流程還是用戶最終體驗都無法和操作系統層級的體驗抗衡。而HTML 5標准定稿沒有為這種生態的困難帶來任何一點的改變,所以說HTML 5在W3C操縱下的所謂標准定稿,只是一場PR的鬧劇,雖然攪動了市場,但是也刺激了一批從業者充當炮灰。
期待新玩家
打造移動開放平台和生態系統,微信是佼佼者,並且成功將部分App 的流量轉化成了Web app 的流量。微信也一路創新了導流手段,沒有選擇用戶網址輸入、也沒有選擇用戶搜索進入web app,而是把賬號變成網址並且直接收藏的方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web app 瀏覽器”。在打通了流量後又恰當的加入了支付手段,不但盤活了流量也讓流量變得更加有價值。
HTML 5定稿了?背後還是那場鬧劇
這給HTML 5 開發者帶來了希望,不過很快又很失望,因為開發者發現微信對流量的管控超乎預期。這讓我想到了SNS 時代開放平台玩死眾多social game 廠商的過去。中國有大的互聯網開放平台,曾經的騰訊、人人甚至淘寶。但是總結規則無一不是“貔貅原則”流量只進不出,所謂的盤活流量只是為自身生態服務,雖然這樣無可厚非,只是對於開發者來說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在“中國版的開放平台上”無異於“與虎謀皮”。因此HTML 5 生態的建立或許可以藉助開放平台,但是真正可以對抗原生生態的HTML 5 需要的是類似於WebOS 這種更徹底的變革。

開發者對於HTML5 的定稿,心態大可保持平和,短期內不會帶來任何的實質性改變。瀏覽器特別是操作系統廠商也不會因為W3C 標準的定稿而放棄一直維護的自身利益,該支持的早已經支持,不該支持的也不會遵照標準去支持。只是HTML 5 作為進步的一代標準,拋開利益和政治的博弈,還是會給開發者帶來更多的價值。只要不盲從,以學習的心態積極對待,仍會從中獲益。

HTML 5 和配套的web 開發技術具有跨平台、低門檻的特性,目前大量的APP 中廣泛使用了HTML5 配合native development 原生開發,極大的降低了APP 整體的開發成本,更有一些移動應用引擎使用Javascript 和HTML 5 開發跨平台native app,在不觸碰iOS 與Android 生態利益的前提下,發揮實用的價值。因此只要回歸到技術本身,把HTML 5 技術應用到可以使用的場景中充分發揮價值,就可以逐步迎接更光明的未來。

2 年前,移動開發領域掀起過一次行業大辯論“web app 和native app 誰死誰活”的問題。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所以下一篇是,HTML 5 盛宴(二):再論Web app 和Native app 的未來。

本文作者劉鑫,移動雲服務APICloud創始人兼CEO,從SP夢網時代就開始持續關注移動Web開發,個人郵箱hi.seanliu@yahoo.com

[本文來自讀者的投稿,不代表36氪立場]

消費者失興趣開發者失信心,Google Glass前景蒙陰影

消費者失興趣開發者失信心,Google Glass前景蒙陰影

消費者失興趣開發者失信心,Google Glass前景蒙陰影
2年前,當Google在I/O開發者大會上通過跳傘運動員佩戴者的視角直播Google Glass的發布演示時,這款極具未來感的可穿戴設備曾經風光無限。但是現在,儘管主導其誕生的Google聯合創始人Sergey Brin仍對其未來堅定信心,可是令人擔憂的是,許多開發者和早期採用者正在對這款1500美元的試驗版產品失去興趣,這可能會給Google Glass這副放眼未來的眼鏡蒙上一層陰影。據路透社報導,Google已經推遲了將Google Glass推向大眾市場的計劃,知情人士估計可能會延至2015年。

Google Glass剛剛發佈時曾經引發極客的狂熱。Google也把Glass的幾千最早嚐鮮者視為其計劃的“探路者”。但是當這些探路者佩戴眼鏡走到街上時,他們發現的是警惕的目光或者取笑。許多商家因為擔心佩戴者用來偷拍而禁止Glass入內,甚至還有人研發了反Glass設備。因此,許多早期採用者現在已經把自己的眼鏡塵封起來。而Glass在eBay上的售價已經打到了5折。

鑑於上述反應,許多開發者的看法是,Glass在近期內成為消費者產品的前景暗淡。此外,另一個不好的跡像是,Collective Glass已經悄悄關閉網站。Collective Glass是Google Ventures與硅谷的兩家著名VC KPCB和A16Z聯合設立的財團,旨在資助Glass生態建設。據悉Collective Glass今年年初僅投資了3、4家小型開發者,缺少了投資者的有力支持,開發者自然也就興趣索然。

而發布日期遲遲未定也讓開發者認為,目前Glass 仍在處於試驗階段,不願意投入過多精力在這上面。

目前在官方應用商店上有將近100 款Glass app。在路透社接觸的16 家Glass app 開發商中,有9 家表示已經停止或放棄相關開發項目,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客戶或設備存在限制。另有3 家則轉向了商業應用。而Twitter 也停止了Glass 應用的開發。

此外,內部核心人員的流失也是另一個隱患。過去半年,幾位對Google Glass 開發做出過貢獻的關鍵人物先後離開了公司,其中包括首席開發者Babak Parviz、首席電子工程師Adrian Wong 以及開發者關係總監Ossama Alami。

但是Google 強調自己仍致力於Glass 的建設,目前有數百位工程師與主管從事Glass 的研發與推廣工作,並在推進上萬人的消費者試點計劃。負責Glass 商業運營的Chris O'Neill 稱,Google 仍堅定推進Glass 進入消費者市場,但是除非一切都已經完全準備好Glass 才會考慮上市。

此外,Google Glass 在工作場景中存在某些應用機會和賺錢機會。今年4 月,Google 推出了面向商業環境的Glass at Work 計劃,旨在醫療保健與製造業等領域尋找商用機會。該公司在某些企業以買二送一的方式批量推銷Glass。目前,波音和塔可鐘等已經在試用G。而CrowdOptic 則在美國的19 家醫院試點了把Glass 作為便攜式計算機用於手術及移動辦公的做法,還計劃明年把試點數拓展到100 家。

對於Google 來說,另一個好消息是,大部分規模較大的應用開發商仍與Glass 共進退,其中就包括Facebook 和OpenTable。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98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98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現在的手機基本上就是一台電腦,處理能力十分強。所以一些較舊的電腦系統,現在手機也能輕鬆跑得動。如果你覺得用 iOS 用得有點厭,現在可以轉跑 Windows 了。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大陸一個厲害的 IT 人,成功在他的 iPhone 6 Plus 安裝 Windows 98。他利用一個公開的 DOS 程式 “iDos” 來將 Windows 鏡像放入 iPhone 並安裝。他還成功安裝經典遊戲「仙劍奇俠傳」,在這麼一台最新手機,看到兒時的遊戲實在有趣。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他表示 Windows XP 也絕對應該能安裝,不過暫時未親手嘗試。如果你也想將 iPhone 6 變成 Windows 電腦,他已經貼出包括教學的完整安裝包http://bbs.feng.com/read-htm-tid-8563343.html。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除了 iOS,iPhone 6 Plus 還能跑 Windows [圖庫]
source Feng

日最快磁浮列車 時速狂飆5百公里

日最快磁浮列車 時速狂飆5百公里

【台灣醒報記者王承中綜合報導】日本JR磁浮列車13日進行試運轉,當列車以時速500公里的速度,在山梨縣的實驗軌道上疾馳時,車廂內體驗地表最高速列車的幸運民眾,紛紛大呼「好快、好快!」,本次試運轉體驗只提供2400個名額,但吸引了超過10萬多名的民眾報名,顯示出磁浮列車高速的魅力。
【飆創時速581公里】日本從1970年代就開始研發磁浮列車的技術。13日進行試運轉的JR磁浮,由JR東海旅客鐵道公司和鐵道總合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發,於1997年在山梨縣完成全長 18.4 公里的實驗軌道,後增長為42.8公里。而在2003年12月2日進行空車運轉時,飆出時速581公里的極速,創下有車廂車輛的最高速度紀錄。
13日,JR磁浮最新系列的列車L0,載著一批批體驗民眾往返於山梨縣笛吹市到上野原市間,42.8公里的試驗軌道上。每當列車開動時,滿座的乘客都緊盯著車內LED螢幕顯示的時速,當時速超過5百公里時,車廂內部隨即爆出大量的讚嘆聲響及拍照的閃光燈。一名上班族表示,因為姪子是火車迷才帶他報名參加,但是現在他比他姪子更加興奮。
【打造中央新幹線】今年10月,日本開始興建由東京品川站到名古屋的磁浮列車軌道,總長286公里,造價高達 480 億美元,預計在2027年完工,未來東京到名古屋的行車時間將縮短為40分鐘,比原先的子彈列車快上一倍。
而JR東海旅客鐵路公司表示,該公司的終極目標是在2045年,將軌道延伸至大阪,打造「中央新幹線」,全長486公里,連接東京跟大阪,總造價達776億美元,讓日本兩大城市間的陸地運輸時間能夠縮短為一個小時,媲美飛行時間。
未來中央新幹線所採用的L0系列車中的「L」和「0」分別代表「線型馬達」(Linear)和「零排放」的意思,運用車廂搭載的超導體提供磁力,與軌道上線圈產生相斥磁場,使車體懸浮於軌道上。L0系列車的首、末兩節車廂皆具有15公尺長的車鼻,降低空氣阻力,因而可進行超高速行駛。
延伸閱讀:日本磁浮列車JR磁浮13日進行試運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UIJp0FKZQ)

風力發電 比太陽能更便宜

風力發電 比太陽能更便宜

全球能源短缺,台灣也面臨油電雙漲的壓力,思考各種再生能源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以風能來說,尤其是海上風力發電,則是未來再生能源的焦點,一塊來了解和關心。
風的形成來自於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熱輻射分佈不均,造成了空氣流動,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利用風能一座風機一年可以發電達350萬度,提供1000個家庭使用。風力發電是再生能源中,成本相對太陽能比較低廉的一種發電方式。風力發電就是將風能轉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為電能。
黃正利:「這個風車就把這個風能吸收,來變成它的機械能。所以這個吸收本身它就有效率了,風車本身的效率極限,就是0.59,但是很難做到這樣的,談到風力發電機的效能,我們就必須考慮到風場的問題。」
曾教授:「在冬季的時候呢,有一個蒙古高壓,那蒙古高壓最強的風速呢,是在它的邊緣,它的邊緣就是在整個歐亞大陸跟太平洋交界的地方,就是海陸交界的地方。澎湖群島呢,因為在海峽的中間,那整個風速會非常的好,它特別在冬季的話,經常風機都可以達到滿載的發電。」
以澎湖來說澎湖的中屯風車,是台灣離島最大的風力發電系統。只要風速在每秒鐘4公尺以上,就會開始運轉發電。根據台電的統計,中屯風力發電廠,每年大約可產生2000萬度的電力。
未來澎湖還將建造更多風力發電機組,包括海上風力發電。將建置台灣到澎湖的海底電纜,在白天澎湖用電尖峰時,從台灣把電送到澎湖,而晚上,則把多餘的電力從澎湖送回台灣。
以海上風力發電而言,由於海面上的風速比陸地上的風速來的要快,所以海上風力發電的效率,比起陸地上發電,平均而言可以增加百分之40的發電量。在整體的規劃上,風機的排列可以比陸地上更加密集、單位空間的利用率上也比較高,這些都是離岸式的海上風機最大的優點。
海上風機的缺點則是工作船非常的缺乏,而且海風中富含的鹽份、機組的故障率也比較高,而且要在海上維修風機,危險和困難度是陸上風機的好幾倍。
全世界最成功的海上風力發電,就在丹麥外海的14公里處,丹麥選擇在7公尺深的海水上架設了風力發電機組。
風機可以偵測風向並且面對風,開始發電所產生的電集中到附近的變壓平台經整合後,再藉由海底電纜送回丹麥,每年有15萬戶丹麥的居民,他們的用電完全都來自這種沒有污染的能源,像這種離岸型的海上風力發電正是未來矚目的焦點。(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

以色列研發太陽能樹 遮陽休息還可充電

以色列研發太陽能樹 遮陽休息還可充電

太陽能面板的使用現在越來越普及,通常太陽能面板都是架在屋頂上,不過,以色列一家公司把太陽能面板的使用帶到另一個境界,研究人員開發了太陽能樹,坐在樹下,不但能休息,還能幫3C電子產品充電,一起來看看。
以色列北部迦密山附近這處公園,最近人氣旺得很,大人、小孩來了後,總是直奔這棵光禿禿的樹,它的枝椏不長葉子,反而是長了好幾片太陽能面板,坐在樹下,可以休息,還可以充電。
太陽能樹發明人列斯利:「坐下來休息一下你自己充電,你的手機也充電,用WIFI連接全世界。」
太陽能樹的造型靈感來自沙漠中常見的皂莢樹,七片太陽能板最多能產生1.4千瓦的電力,足夠跑35台筆記電腦,現在這棵樹除了充電、無線上網、還能讓飲水機的水保持冰涼,動太陽能腦筋的除了以色列之外,還有荷蘭。
CNN氣象主播凡丹姆:「荷蘭架設了世界第一條太陽能道路。」
喜愛把自行車當交通工具的荷蘭人,在阿姆斯特丹北部小鎮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上,鋪上了長70公尺的太陽能面板。
CNN氣象主播凡丹姆:「太陽能面板產生的電會用在,點亮路燈和交通號誌,供電給住家和商店,未來甚至可讓電動車使用。」
全球第一條太陽能自行車專用道啟用超過兩週了,產生了140千瓦小時的電力,等於可用洗衣機洗140次衣服。這條太陽能自行車專用道的測試階段將持續2年。
要是評估後覺得成效不錯,將在2016年將太陽能板長度延長至100公尺。(民視新聞黃彗澤綜合報導)

解決工業用電 英研發巨型電池

英國將進行巨型電池的測試,預期能有效率的儲存綠色能源,並以較少的流失率使用在高耗能產業上。〈photo by Wikipedia〉英國將進行巨型電池的測試,預期能有效率的儲存綠色能源,並以較少的流失率使用在高耗能產業上。〈photo by Wikipedia〉【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綜合報導】英國建設目前最大的電池,將可望以高效儲存率能方式,解決高耗能產業持久用電。《衛報》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目前正與企業合作,以鋰鈦酸鹽電池做測試,希望找出能高效率儲存風力、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方式,預期將能解決高耗能產業用電的問題。
該研究是英國學術界及企業合作執行,選擇鋰鈦酸鹽電池做為研究項目的原因,除了它能更快速的充電、具備更長久的壽命外,鋰離子電池較耐熱,產生火災的風險低也是原因之一,而它也是目前英國體積最大的電池。
【高效綠能儲存】隨著永續利用的綠色能源,如間歇性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目前全球都在尋求更高效率儲存及妥善分配能源的方式。使用電池儲存可以將能源生產及運用的過程有效區隔開來,且能有效在能源生產時,就高效率儲存起來,有望解決目前生產能源到使用的過程間,能量大量流失的窘境。
為解決高耗能產業所需的能源儲備工作,英國研究人員將打造全球第1顆能儲存2兆瓦電力的鋰鈦酸鹽電池。測試該巨型電池,藉著儲存大量電能,能否解決高耗能產業需由發電機長時間供電,持續消耗成本的問題,及改善電能傳遞過程,能源大量流失的現象。實驗並測試了電動車上使用的電池,是否能再次利用,預期未來將更進一步應用在混合動力系統,以降低電力的儲存成本。
巨型電池實驗將從2015年2月開始,將會用高耗能產業實際所需電量的規模進行操作,並計算過程中所流失的電量及可能造成的風險。合作進行研究的企業,將記錄該研究的結果,以縮小學術研究和產業需求之間的差距。
【產學合作增加穩定性】報導稱,不少企業已經考慮在廠房內安裝巨型的電池,儲存綠色能源,但它們仍有高成本及不穩定性等問題,因此未正式使用。該實驗以商業考量的立場出發,測試在一定成本中,電池所能達到的成效。
該研究由英國阿斯頓、雪菲爾及南安普敦大學,及日本東芝、英國勞埃德銀行、西部配電公司和塔塔汽車歐洲技術中心共同參與,研究成果將供企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