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中國打價格戰 令人喪膽

中國打價格戰 令人喪膽

更新日期: 2007-01-18 記者:辜樹仁

在歐美,企業之間會盡量避免價格戰;但中國企業卻喜歡用殺價來搶市場。為什麼?


「中國價格」一直是各國企業聞之色變的名詞,因為只要中國企業進入任何一個市場,就會憑藉成本優勢,把那個市場的產品價格,拖下無底的深淵,讓處在同一個市場的各國企業,無錢可賺。

「只要中國企業進入某一個市場,就會把其他競爭者都打死,然後最後自己也死了,」不久前來台灣訪問的中國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如此評論中國企業的殺價競爭手段與其造成的後果。

中國企業喜歡用殺價競爭來搶佔市場,是因為他們根本與歐美企業處在一個不同的世界中,因此觀念與做法,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歐美,企業之間絕對是極力避免價格戰,因為價格戰會為公司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並且被認為是管理上的失敗。

但在中國,價格戰卻是主要競爭策略之一。美國華頓商學院教授張忠(Z. John Zhang)與中國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周東生最近合作的一篇研究報告〈價格戰的藝術〉(The Art of Price War)指出,價格戰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有效的商業策略。在過去十年的中國市場中,已爆發了無數價格戰爭。而贏得這些價格戰的企業CEO們,就像是歷史上重要戰役的偉大將領一樣,往往能得到英雄式的崇拜與尊敬,因為他們擄獲更多消費者的心、獲得更高的市佔率與豐厚的利潤。

重要的是,中國企業並非隨隨便便就發動價格戰。這份研究指出,好的規劃與執行是中國企業贏得價格戰的關鍵。而一個成長中的市場與一群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是發動價格戰必要的商業環境。


高成長市場有利價格戰


長虹以價格戰保住中國第一大電視製造商的地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位在四川的長虹,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電視機第一大品牌。但在多年前,受到全球主要家電用品製造商,大舉揮軍中國市場的威脅,甚至揚言要在三年之內擊敗長虹。長虹最後就是以一場價格戰爭,保住了自己在中國的市佔率。

像長虹這樣的中國企業之所以把價格戰當作重要的競爭策略,是因為中國市場仍然在快速成長,有無數好壞參差不齊的競爭者。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產業內整合的唯一方式就是價格戰,淘汰一些沒有競爭力的公司。相反的,在歐美較成熟的市場,就需要更複雜、技術更高的市場行銷策略。

長虹就認為,價格戰可以迫使中小型電視製造商,因為毛利率過低,或是銷售量減少,賺不到錢,而退出市場。

同時,對外商,特別是日本公司來說,與中國企業進行價格戰,只會損害產品品質與品牌形象。而且,在中國的外商公司要大幅調整產品價格,一定需要母公司的同意,很難在價格戰初期,在第一時間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做出反應。
此外,長虹龐大的庫存量,以及自己生產關鍵零組件的優勢,可以隨時支援突然增加的銷售量,不會出現缺貨的情形。

中國企業喜歡殺價競爭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群對價格非常敏感的消費者。「在中國,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降價,銷售量馬上就升高,」華頓商學院教授張忠說。


價格敏感度高才會成功


但在美國,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就沒有這麼高。「美國的市場是比較有階層性的,降價是會增加一點銷售量,但增加的幅度不會像在中國市場一樣那麼大,」張忠表示。

像長虹在自己發起的價格戰中,將自己生產的彩色電視機價格,調降八%到一八%。一場廝殺下來,存活下來的中國製造商,從五十九家,減少到四十二家。長虹的市佔率因此從一七%,增加到三一%。同時也迫使一些外商退出中國市場,讓中國國內品牌的市佔率,從三六%,增加到六○%。

這場價格戰,改變了中國電視機市場的版圖,讓中國廠商保住了自己的市場,長虹執行長倪潤峰也因此成為中國民族企業的英雄人物。

「中國企業喜歡用價格戰,是因為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是在一個市場高速成長、同質性企業眾多、經濟規模龐大的商業環境下成長的。這樣的大環境,提供他們許許多多利潤豐厚的機會,進行價格戰,並從中磨練自己的商戰技巧,」報告下了這樣一個結論。

但是,並非所有價格戰的賭注都會贏。如果不能增加市佔率,最後只會引火自焚。市場是否仍在成長,消費者是否對這項產品的價格很敏感,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因素。

了解中國價格戰,對與中國企業在同一個市場競爭,以及經營中國市場的外商企業,都同樣的重要。因為,「你一定要了解中國企業如何運用價格戰搶佔市場,才會早一步發覺他們的行動,並有效的反擊,或是完全避開,」報告強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