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蘋果iPhone與微軟Vista熱烈上市 台灣得利?

蘋果決戰微軟 台灣得利

更新日期: 2007-01-18 記者:陳名君.孫珮瑜

蘋果iPhone與微軟Vista熱烈上市,台灣廠商為何能卡到開發先趨產品零組件的關鍵位置?


連續三年,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都不理會拉斯維加斯的消費性電子展(CES),自己在舊金山舉辦麥金塔世界。

今年,賈伯斯展示新款的iPhone和iTV,還請來Google和Yahoo!站台,聲勢更是強壓CES。讓在CES大唱個人秀的兩大IT龍頭: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和戴爾創辦人麥可戴爾,相形失色。麥金塔世界的人潮擠爆會場,另一邊的麥可戴爾演講,台下一半的位置都沒坐滿。

黑上衣牛仔褲的賈伯斯一出場就大開比爾蓋茲玩笑,「今年微軟有Vista,我們也該替他打廣告。」

接著播出一位貌似比爾蓋茲的白衣胖男子PC與帥氣男Mac的對話短片,「我今年升級Vista,可是記憶體和繪圖卡也要升級,」白衣胖男PC可憐兮兮地問Mac,「你要不要加入我們?」


從決戰客廳到決戰馬路


兩大陣營。一邊冷颼颼,一邊強強滾。一冷一熱之間,反映了「通訊崛起、IT衰落」的重要趨勢。

這個趨勢可以反映在蘋果改名。以麥金塔起家的蘋果,把「電腦」這兩個字拿掉,「二○○七年將是手機開始發威的一年,」《華爾街日報》指出。

已經參加CES超過二十年的摩托羅拉執行長贊德(Ed Zander),騎著腳踏車出場,展示用腳踏車替手機充電的功能,開宗明義就說,「二十年前,大家都在談論PC和消費性電子,現在談的是行動(Mobility)和內容。」

通訊和內容取代過去IT大廠的地位,如果過去講的是「決戰客廳」,現在的戰局已經演變成「決戰馬路」。

「過去講匯流,都是硬體的結合,但今年要談的是內容與服務的新匯流,」消費性電子協會主席夏皮若(Gary Shapiro)說。

為CES做演講的軟體和娛樂界巨人微軟和迪士尼,都想盡辦法把軟體內容流到所有電子裝置:電腦、手機、電視、汽車。

福特今年將獨家推出內載微軟汽車軟體的車款,不但可以聲音啟動,還有車內的通訊與娛樂系統,福特汽車北美總裁費爾茲(Mark Field)還親自為比爾蓋茲站台。

鏡頭轉到另一端的蘋果會場。賈伯斯則有著Google執行長史密特(Eric Schmidt),和雅虎創辦人楊致遠背書。

黑色半透明的iPhone內建了Google搜尋與Google Earth地圖,可以展示街道圖和衛星實況。賈伯斯現場示範,輸入星巴克後,地圖上立刻標出舊金山附近密密麻麻上百家星巴克位置,清楚標出地址和電話。賈伯斯順手撥了通電話給離會場最近的一家,「喂!我要四千杯拿鐵外帶。」引起全場哄堂大笑。

iTune重新定位了內容服務。iTune躍升美國第四大音樂零售通路。去年賣出十二億首歌,是前年的一倍,超越亞馬遜網路書店。

消費者自製與分享的內容將改寫遊戲規則。迪士尼透過蘋果iTune的延伸,讓用戶可以隨時下載電影、電視節目到手機、iPod或電腦裡觀看。

「我很驕傲地說,我們是第一家把電影和電視節目放到iTune的公司,加速了與消費者的接觸,讓他們能很快找到很棒的內容,」迪士尼執行長依格(Bob Iger)說。

今年派拉蒙也決定跟上迪士尼步伐加入iTune陣營。「iTune內容更多元豐富,科技的前進給我們很大的機會與消費者做更深更廣的接觸,讓消費者能很快速很容易找到很棒的內容,」依格說。

賈伯斯豪氣地說,「我們今天將創造歷史,一九八四年麥金塔改變了電腦,二○○一年,iPod改變音樂產業,二○○七年iPhone要改變通訊產業。」

不管是蘋果的iPhone或微軟Vista,這些表面風光的新科技產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產品裡都可以找到Taiwan inside的標誌。

國外什麼產品熱,台灣廠商就跟著受惠。以英華達為例,在二○○四年到二○○五年,iPod剛推出時,英華達六○%營收來自iPod,營收也因此大漲一四八%。

iPhone熱烈上市,帶出的是裡面大大小小零組件的台灣廠商。分析師已爭相點名:組裝的鴻海與富士康、機殼的可成科技,數位相機模組的致伸實業,連接器的恩得利,印刷電路板的群策電子。

向來與微軟關係緊密的電子大廠,在今年比爾蓋茲演講時,再度大出風頭。比爾蓋茲特別點名宏達電在通訊上的能力,展示了華碩的粉紅色皮革筆記型電腦,和Side Show筆記型電腦(不必打開電腦就可以操作郵件和行事曆的子母螢幕筆記型電腦)。

台灣廠商能搶到與微軟開發先趨產品原因在於,壟斷全球九○%筆記型電腦的台灣廠商,技術能力經過長期鍛鍊。

微軟在找像宏達電這樣的先趨科技合作伙伴,第一要技術能力夠強,再來就是要有長期的承諾,可以專心照顧微軟這個大客戶,更重要的是在成本控制能力,台灣廠商幾乎是獨步全球。


內容和服務是未來關鍵


過去靠著IT起家的台灣大廠,要開始思考,雖然台灣廠商仍是這些新產品的主要製造商。但未來靠著軟體、內容、服務在賺錢的國外客戶,會留多少獲利空間給台灣的硬體製造商?如果內容和服務才是未來的關鍵,台灣要想辦法為自己卡一個有利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