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人腦有多元學習能力?

人腦有多元學習能力?

更新日期: 2007/07/22 07:30 記者: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

過去二十年,介紹人腦科學的書越來越多,令人想當然耳地相信,人腦科學近來似乎有了重大突破。對於好奇的讀者,《樂在學習的腦》正是一本實用指南。


兩位作者都是英國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的交集是自閉症。她們都為教育政策說帖做過研究,對於將人腦科學的發現應用於教育涉及的議題,相當熟悉。在本書中,她們為教育界與關心教育的人士,針對各種教育主張,盤點了目前的人腦知識。


所 有哺乳類物種的腦子,無論在分子、細胞、解剖與生理層面,都沒有根本的差異。但是人腦發育期長、學習能力強,獨一無二。人出生後,腦容量在四年內就增加三 倍,增加的主要是白質(神經纖維與突觸),而不是灰質(神經細胞本體)。感官刺激與學習的成果,表現在神經聯絡的模式上。科學家從動物實驗發現,學習會改 變「突觸」 (一個神經元將訊息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地方)的形態特徵、化學效率以及數量。


人即使成年,腦子有些區域還未停止發育,例如額葉白質會繼續增加。此外,人腦終生都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包括從腦傷復原的本領,神經科學家以「可塑性」描述這種現象,現在是熱門的研究題材。因此終生學習絕不只是勉勵人的空話。


作者的心態樂觀,但是論斷謹慎,從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話說1980年代,美國有 個研究團隊發現,大鼠要是在「刺激豐富」的環境中長大,大腦皮質的突觸密度比較高,而在貧乏的環境中,突觸密度低。有人因而主張應為幼兒建構刺激特別豐富 的成長環境,免得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作者提醒我們,科學家在實驗室為大鼠布置的豐富環境,其實與大鼠在野外的自然環境頗為接近。那個實驗凸顯的是:貧乏 的環境不利腦子發育。我們的孩子只要在正常條件下成長,就不必擔心。換言之,我們沒有必要特別為幼兒設計有利於腦子發育的環境;也沒人知道該怎樣設計。


作 者有個論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人腦有多元的學習能力。例如學語言,文法與詞彙就動用了不同的學習「模組」;自己的經歷與記誦的事實,儲存在不同的腦區。某一 特定模組若因遺傳因素或中風而故障,腦子裡可能還有通用模組可用,專家也可能已經發展出補償特定障礙的學習技巧。這些知識為學習異常的孩子提供了希望,關 鍵在及時而正確的診斷。


雖然本書的副標題是「神經科學可以解答的教育問題」,作者卻謹守分寸,對一些問題不強作解人。但是對於引起爭論的議 題,作者並不迴避。例如兩性某些腦功能的表現,雖然平均值有差異,但是表現相近的男性與女性,人數還是較多。平均數的差異是由男性與女性中的少數造成的。 還有,背誦是不是好的學習方法?作者的答覆是:


強迫喜歡用其他方式學習的人以背誦法學習,不合理。不讓人運用背誦能力學習,也不合理。從沒聽說過背誦影響作家或作曲家的創意。(頁229)


作者暗示,這個問題之所以發生,或許是因為大家忽略了:在記憶中提取適當的資訊是另一種本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